教學工作

您當前位置:首頁 >> 科研教學 >> 教學工作

《刑事訴訟法》課程思政實踐:法安天下,德潤人心
發布時間:2022-06-30    瀏覽次數:     來源:

《刑事訴訟法》課程思政實踐:法安天下,德潤人心

我校法律與公共管理學院《刑事訴訟法》課程是教育部高等學校法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確定的法學本科14門核心課程之一。該課程歷經15年建設,曾被評為校級精品課程、一流課程、精品視頻公開課程等。2021年被遴選為“云南省課程思政示范課程、教學名師和團隊”。課程思政團隊由7名教學能力強的雙師型教師團隊組成。課程負責人李克艷老師曾獲得曲靖師范學院優秀教師、紅云紅河園丁獎等榮譽稱號。

《刑事訴訟法》課程思政建設堅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幫助學生了解刑事訴訟法律法規、掌握刑事訴訟的基本理論,深刻領悟正當程序的精神實質,理解刑事訴訟的根本目的在于實現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間的動態平衡,從而增強程序法治意識,堅定社會主義法治信仰。


微信圖片_20220630134446.jpg

課程負責人組織學生參與法學實踐


由于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特點,在培養和提升學生實踐能力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一特點有助于在教學實踐中實現思政教學理論與實際、顯性教育與隱形教育的有效結合。

“三個引入”豐富課程思政的內容

將刑事訴訟研究的熱點、難點問題引入課程;將經典案例引入課堂;將司法實務部門的專家引入課堂。在向學生講授刑事二審程序時,通過對“于歡案”一審、二審判決結果的對比,分析總結二審程序的基本功能在于實現對當事人的權利救濟,同時完成上級法院對下級法院的監督,從而幫助學生樹立公平正義的價值觀。在講未成年人刑事特別程序時請實務專家到校用生動鮮活案例講解,使學生深刻理解未成年人“教育、挽救、感化”的刑事政策。通過三個引入,系統發掘、梳理與充實分散在各章節知識點中的課程思政元素與內涵,構建科學合理的刑事訴訟法課程思政教學體系。

“三個結合”提高課程思政的效率

教學內容:努力形成課程思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效結合;教學環節:強調線上MOOC、線下講授的有效結合;教學方法:實現案例分析法+比較延伸法+圖標串聯法的有效結合。例如在講到刑事再審程序時,通過學生自主研讀“呼格吉勒圖案”的再審判決書,引導學生自主歸納分析該案再審程序提起的原因及改判無罪的理由,認識到我國根據有錯必糾、實事求是的原則,設計了不同于西方的刑事再審程序,最大限度實現了程序公正的價值目標。

“三個拓展”深化課程思政的效果

一是拓展課程思政教學的溫度。努力形成并豐富刑事訴訟法課程思政“第二課堂”。組織學生開展典型案例分析報告會、模擬法庭、法治宣傳、普法教育、基層法治人物訪談等實踐活動,用自然貼切、有溫度的方式實現預定的思政目標。引導學生深入社會實踐、關注現實問題,培育學生經世濟民、誠信服務、德法兼修的職業素養,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同向同行。

二是拓展思政學習的深度。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鍛煉和培養學生形成初步的科研能力。課程建設期間,教師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參與教師科研課題的前期調研工作,對學生的科研能力進行初步訓練。同時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在本課程所學內容的啟發下,撰寫畢業論文;參與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競賽等活動。

三是拓展思政教學的廣度。借助“全員、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體系,拓展課程思政教學空間。對外與曲靖市中級人民法院、曲靖市麒麟區人民法院、曲靖市看守所、曲靖市強制戒毒所等單位進行良好合作。組織學生與曲靖市中級人民法院少年庭合作開展“北極星”手拉手幫教活動;參與地方政府、政法委組織的“平安社區綜合創建”入戶問卷調查;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營造思政教育的有效情境與氛圍,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和習近平法治思想滲透到課程的學習實踐中,從而完成對學生的能力培養與價值塑造。


微信圖片_20220630134507.png

課程實踐:法治宣傳